县人大常委会:
针对县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县政府批转县美好办采取切实措施,狠抓落实,力推我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
1.完善设施,让更多人享受建设成果。2014年我县加大建设力度,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场所亮化、卫生洁化、水体净化、空间美化、文明新化“八化”标准,将农村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结合“三线三边”整治,改善农村环境,截至目前,县财政投入3000万元用于“三线三边”治理和大绿化工作,治理成效明显,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2.全面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积极拓宽宣传领域,多渠道、深层次地开展宣传工作,营造一个全社会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芜湖美好乡村微信平台、印发宣传画册、展示各建设点规划公示、整治前后对比照片等形式做好宣传工作。尊重群众意愿,从项目谋划、规划编制、建设管理、长效维护等方面,让农民群体全程参与,充分吸纳他们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合理建议,较好地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
二、不搞千村一面建设模式
1.科学统筹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科学制定《芜湖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规划建设14个新型农村社区、培育20个中心村、整治提升88个较大自然村。在县村庄布点规划的基础上,优先选择特点鲜明、群众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基础好、历史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的村庄进行整治,同时,对各中心村进行详细规划,选择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资质有条件的规划编制单位,高标准严要求地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
2.做好特色挖掘。以《芜湖县村庄布点规划(2012—2020年)》为基础,抓特色挖掘。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目标,切实抓好13个美好乡村建设点,打造环境特色、突出生态特色、挖掘文化特色、做亮产业特色。如东筦村利用崔氏宗祠挖掘其文化特色;周西村利用周边现代农业基地突出产业特色,打造有个性、有特点的美好乡村,真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3.从实际出发,打造宜居乡村。各建设点编制规划前,县规划局联同规划编制单位多次深入各建设点,与村民、村代表召开座谈会,充分了解村民需要,历经多次现场会、座谈会、专家评审会,最终完成各建设点的规划编制,并通过规委会审议批准。从实际出发,避免大拆大建,以改造环境卫生整治、村庄道路、生产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配套为主,实事求是制订规划和实施计划。
三、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1.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每个美好乡村示范点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和威望高的人士成为村民理事会成员,制定理事会相关政策,接受广大村民以及社会的监督。全过程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并对美好乡村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如六郎镇洪桥中心村理事会仅用三天时间就拆除所有障碍物,涉及237户,店外店面积为2088平方米;雨棚212个2272平方米;卷闸门197扇3312平方米;店招66个316平方米;移除树木120棵;安装简易店招32个,卷闸门27扇,在美好乡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引导群众参与长效管理。针对农村卫生工作现状,结合各村实际,发动群众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引导村民自觉讲究卫生的行为。部分中心村更是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充分发挥了群众参与美好乡村长效管理的作用。同时,县美好办制定芜湖县美好乡村建设环境长效管理以奖代补管理办法,对已建成的2012年及2013年26个美好乡村建设点,每月开展一次美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维护回头看工作,着重从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9个方面进行考核,同时不定期联系县督查室、县电视台进行督查,按月实行打分,年终按得分进行以奖代补,镇财政给予一定配套,激发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四、多方筹措美好乡村建设资金
2013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37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用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4142万元(省级368.5万元、市级955.5万元、县级2150万元、镇级668万元),制定涉农资金整合方案并狠抓落实,全年整合县财政局、农委、水务局、建委、环保局、国土局、交通运输局、文广新局、教育局、卫生局、组织部等单位涉农资金9648万元;2014年我县继续加大投入,安排实施湾沚镇三元村、六郎镇洪桥村、陶辛镇东筦村、红杨镇和平村、花桥镇桥北村等13个省级美好乡村中心村,安排资金4835万元,其中省级已安排1479.8万元,市级已安排855.2万元,县级预算安排2500万元,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8936万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近3000万元。同时,鼓励村民筹资筹劳,村民筹资筹劳比例基本都在各建设点投入资金的10%左右。
五、突出主题,打牢美好乡村建设基础
狠抓产业提升,围绕重塑“苗木基地县”、打造“绿色果蔬基地县”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1.抓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截止2014年12月,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7.93万亩,占二轮承包面积的65%(占二调面积的39%),500亩以上土地集中流转片73个,其中1000亩以上的土地集中流转片23个。
2.做大特色产业。近年来,全县新增苗木绿化公司65家,累计达180家,苗木基地面积累计9万亩;新增500亩以上蔬菜基地9个,累计达22个,设施商品蔬菜基地达1.3万亩;打造了华亿绿都、绿晟农业、林谷苗木、新达园林等一批农业示范园。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已培育家庭农场254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家。同时,着力推动“农家乐”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新增星级农家乐31家,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家,在美好乡村点上新增农家乐餐饮店、农村居家养老中心16家。
4.打响旅游品牌。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去年以来,我县根据全县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围绕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垂钓休闲等方面,整合各类资金投入5000余万元,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编制《芜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年)》,科学布局乡村旅游点,规划自然资源好、文化内涵浓厚,有一定旅游基础的美好乡村点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相关要素建设。坚持整合营销,打造旅游品牌。今年以来,县旅游局整合A级景区、美好乡村点、历史文化遗迹、农业生态园(家庭农场)、农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打造了芜湖县“春季踏青、夏季观荷、秋季采摘、冬季养生”为特色的四季旅游线路产品,全县初步形成了芜屯快速通道、湾石路、湾西路三条乡村旅游带。在全市率先启动乡村旅游,与芜湖美程旅行社建立了合作机制,打响了芜湖县乡村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组织全县旅游企业参加了省、市景区、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培训,联合开展了农家乐厨师培训。加强指导,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点、农家乐、农业种植基地的基本旅游功能。